contents

前言

「数字移民」其原意是指出生较早的人群,在面对数字化科技时,需要经历如移民般的艰难去学习,「数字移民」通常发生在较为老一辈的群体中。而在中国大陆地区,由于特殊的互联网政策和长城防火墙的矗立,使得大部分境外的互联网产品被拒之门外,网友们为了能够去体验这些境外互联网产品,不得不自发性的学会翻墙。

与此同时,北京政府对言论管控的加强和网络数据的集权,也让更多的网友趋向境外互联网产品,在多种因素的调和之下,脱胎出了一系列协助他人合理的使用境外互联网产品的教程,其中像如何使用 NetflixSpotifyYouTubeInstagramTelegram 等教程便是「数字移民」。

吹哨人的逝去与逃离微信 2.0

2019 年 12 月 12 日,一名来自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的「不明肺炎」患者前往武汉中心医院急诊科就诊,12 月 30 日,武汉中心医院内部的微信群流传该不明肺炎为「SARS 冠状病毒」的报告,随即就该报告流传的 8 位医生被武汉警方训诫及院方通报批评,这其中 8 位医生中就有后来我们所知道的李文亮。

2020 年 2 月 1 日,李文亮发布微博称自己感染「不明肺炎」及被警方传唤的原委,同日,李于治疗期间接受《财新》和《南方都市报》采访时回应「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只有一种声音,不同意公权力过分干预。」,5 天之后,李文亮没能躲过死神的镰刀,2 月 6 日晚 21 点 30 分许,李文亮因新冠肺炎抢救无效逝世

china-doctor-transcript-master
china-doctor-transcript-master

李文亮/网络图片

李文亮的逝世无疑加剧了网民对新冠肺炎的恐惧,同时也引起网民对此次当地政府对新冠肺炎处理不当之情绪,2 月 6 日至 7 日,大批网民在李文亮的微博下评论以抒发对李的情感,集体默哀,并称呼李文亮为「吹哨人」,但由于评论数量过多,触发微博官方关闭其微博的评论功能,后引发网民不满,迫于舆论压力,微博官方不得不开放评论功能,但网民的情绪依然无法平息。

同日,微博开始出现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李文亮医生去世了、#我要言论自由的话题,官方不得不开始对李文亮事件实施降温,而在另一边,做为国民软件的微信也针对李文亮事件进行了封锁

直到 2020 年 4 月 4 日,李文亮事件依然在微信上出现 404 现象,加之疫情愈发的严峻,由李文亮事件间接促使以博主为首的网民发起了网络运动 ——-「逃离微信 2.0」,以拒绝使用微信来抵抗官方对该事件的封锁,「逃离微信 2.0」这一话题在新浪微博的热度达 800 余万,仿佛间形成了某种气候,但又在相关部门对发起人家属的约谈下,在中国大陆社交网络上「转瞬消失」。

而在互联网的另一端,时间来到同年的 9 月份,「逃离微信 2.0」也因川普政府与北京政府的冷战由实体贸易延伸到互联网,最终因川普一纸禁令(微信面临在美使用的困境)迎来另一个新的契机。「逃离微信 2.0」促使一批新的网民在教程下涌入 Telegram(电报),通过由博客主发布的教程来学会翻墙或者其它方式转移到境外服务的操作称之为「数字移民」。

注:该禁令由拜登上台后撤销

全面转移云上贵州与数字移民

「数字移民」的初现可追溯到 2018 年年初,此时,被外媒评价为大数据时代之标志的「云上贵州」已然完工并进入第一阶段准备,另一边,在中国境内运营的外企也开始配合当地政府完成对中国境内用户网络数据的转移以保全运营资质。2018 年 1 月 9 日,苹果在其官网发布消息,内容称中国大陆地区的 iCloud 服务全面转移到「云上贵州」公司托管。

该信息的发布,造成了一部分中国大陆地区的 iPhone 用户的恐慌和焦虑,面对该问题,形成两个不同心态的群体。消极的一方觉得即使用户数据不转移到云上贵州,大陆公民的网络隐私依旧是被北京政府监控着,只不过现在变得更加「光明正大」,换了个新的数据储存地方罢了。

积极的一方,则选择了将大陆区的苹果账号转移到美区或者其它区,又或者直接申请新的外区账号,但是用户转移账号所在的地区也将面临付款方式的改变,通常情况下所在区账号只能使用对应地区的付款方式,「数字移民」的概念从中脱胎而出,其本质就是墙内的网民学习墙外的网民生活,相反的,墙外的网民学习墙内的生活严格意义上也可以被称为「数字移民」。

数字移民-好奇心日报
数字移民-好奇心日报

数字移民-好奇心日报

2018 年 3 月 24 日,好奇心日报专栏作者周韶宏、徐弢两人就 iCloud 服务全面转移到「云上贵州」问题开创了专栏,取名为「拒绝与世隔绝,关于数字时代的数据转移和服务更换,这里有 10 个建议」,该专栏下标签「数字移民」为最早中文语境的「数字移民」,其专栏以网络隐私为切入点为读者介绍「数字移民」的种类及教程;2018 年年底,Betes 创建同名博客「数字移民」,伊始了他长达两年多的教程普及。

注:好奇心日报于 2020 年 11 月 13 日停止更新所有渠道内容

肉与灵的自由抉择

shuziyimin
shuziyimin

数字移民/数字移民

总要有一个是自由的

Bates 来自广东深圳,大学所读专业是英文专业,目前在深圳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Bates 第一次看到「数字移民」是在 2018 年年初在社交平台推特上,受其影响,大约在 2018 年年底的时候,Bates 使用 WordPress 系统搭建了独立博客,取名为「数字移民」并以科普文形式面向中文互联网群体,网站分为四大类型的教程文,分别为基础服务、阅读、影音、利器,后期又增加一个短篇系列「Take Away」,网站内容主要以攻略、盘点为特点发布对应文章。

根据 Bates 本人的介绍,「数字移民」是一项非盈利媒体计划,旨在帮助更多人获得数字生活上的自由,用推特网友的话说就是「肉身无法移民的情况下,在数字生活上追求一定的自由」。目前博客的流量有 70% 的来源来自谷歌,这些用户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杭蓉汉六大城市,或许是经济上达到一定满足,这些用户更愿意追求数字生活上的自由。

对话「数字移民」创始人 Bates

影子:

你平常是阅读英文(互联网内容)多些还是中文多些?这两者有没有给你带来哪些影响比较深刻的区别?

Bates:

之前阅读的英文内容更多,现在中英文对半分吧。

我觉得英文资讯,无论是新闻还是普通博客,都普遍有大量的超链接在文中,方便进行 fact check(Fact checking,事实查核)。在引用其它社交媒体的内容时,也都是以超链接卡片的形式展示 Twitter、Instagram 内容,方便你直接跳转过去查看原语境或者参与讨论。

这会导致我在看国内新闻的时候,对一些描述很敏感,比如国内媒体说「某外媒指出」,但没说明是什么媒体,也没给链接,后面的引用内容自然少了几分可信度,对方媒体是什么立场,说这些话是什么语境,这些都很重要,随便拿来只言片语做论据,很容易断章取义。

国外媒体很容易看到多样化,同样的头条新闻,Google news 上左右滑动看下各家新闻的标题,不禁会心一笑,因为立场不同,在新闻标题上强调的重点就不同。国内更多的是通稿,有时候搜索关键词,会发现大家内容全部一致,没任何区别。

国外大媒体除了报道新闻,也普遍输出观点与评论。

当然基本优质观点和评论都需要付费订阅才能看到。而国内的影响力较大的媒体的观点不是打官腔就是在试探舆情,想要在中文媒体领域看到观点,只能去关注社交平台的自媒体。

影子:

对比境外互联网和大陆互联网,你认为两者之间有什么行为(政策)是值得去学习或者借鉴的吗?

在韩国,对于一些上限的内容(如色情内容),本身也会设置身份验证,也可以有效的保护未成年上网。而在大陆互联网似乎采用了一刀切的方式,你认为是否存在可以去改进的方面。

Bates:

这个问题很大。就保护未成年这一点,我觉得抖音、微信等有跟国外学习的必要。美国社会对于 TikTok、Instagram、snapchat 对未成年影响的讨论一直存在,迫使这些大公司做出了一些改变,比如 Tiktok 被禁止收集未成年用户的隐私数据、Instagram 限制陌生成年人在未成年人未关注自己的情况下主动私信未成年人。在国内似乎变成了限制时长,禁止沉迷。

这种一刀切的方式并没有在保护未成年人。我只能提出问题,给不了任何建议。

影子:

以中国大陆网民为话题,在现今的互联网环境下,你认为翻墙是否应该作为一个主动去学习的互联网技能,还是按照个体的意愿去选择?

Bates:

墙是为了阻隔信息的获取与交流。

大家翻墙是为了获取信息或者交流。做外贸的人需要用 WhatsApp 交流,所以他们买了 VPN 翻墙;希望获取色情内容的人买了 VPN 翻墙;喜欢追星的人为了看 Instagram 和 YouTube,所以他们买了 VPN 翻墙。这是我在生活中见到最普遍存在的翻墙需求的人。

就我观察到的情况来看,翻墙是个体意愿的选择。

影子:

在「数字移民」博客中,提到「2018 年早些时候,内容审核不断加紧」,就该话题而言,你认为(内容审核)结合之后自身两年的感受,有哪些利与弊是你想分享的?

对于创作者而言,它(内容审核)是否扼杀其本身的原有想法,抑或是它本身也为创作者提供一道独有的「门槛」

Bates:

内容审核在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没有明确规定的底线,只会让内容创作者生活在恐惧之中。比如,在美国,道德底线是,你不能称黑人为黑鬼(nigger),这是种族歧视。你可以不支持同性婚姻,但你不能对 LGBT 人群中的个体进行侮辱和诋毁。在中国,除了领土完整之外,还有无数不断更新的红线不能踩。我觉得这对内容创作者的困扰很大。

除了政府的内容审核,大公司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比如苹果应用商店对不同体量的 App 审核标准不统一,逼迫 Tumblr 不展示色情内容。亚马逊 AWS,Facebook 和 Twitter 一起打击 Parler。国内媒体在滥用自己支配地位随意屏蔽关键词的行为更多。为创作者提供独有的「门槛」应该只是创作者自己苦中作乐吧。

影子:

你创建「数字移民」博客,起初最大的动力是什么?是什么动力让你坚持(创作)的,中途有没有想过停止其创作?

Bates:

最初是几篇个人博客,后来觉得不少内容很贴切「数字移民」的主题,所以就专门开了一个博客来写相关话题的文章。只是想跟大家分享,所以就慢慢写下去了。没有想过停更,只是没有太多精力。

2020 年和 2021 年已经处于基本停更的状态,话题很好找,草稿很好写,但是最终写成一篇完整的内容,时间跨度比较长,很可能要几个星期,偶尔想想结构优化之类的,才能最终成稿。比如,在「中国怎么购买阅读英文电子书」这个文章我大概在草稿箱放了两年都没发,一是要确定主流电子书平台我都提到了,其次是大部分人对自己的英文水平都不清楚,我应该介绍可以简单评测英文词汇量的平台,以及可以查看对应书籍的词汇量的服务。

影子:

在你的「数字移民」博客中共计 45 篇文章,你个人最喜欢那篇文章,你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想向读者分享(这篇文章)的心得?

Bates:

英美主流媒体盘点:为什么我不建议你看 VOA,CNN

这篇文章介绍了英美主流的媒体,以及媒体的立场、政治偏向、及可信度分析。这篇文章断断续续也被转到各个论坛并被讨论。

我觉得大家需要知道,自己经常看的这些媒体主要是在描述事实还是表达观点。它的受众在整个政治图谱上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媒体不会也不需要做到公平公正,你喜欢和信任的媒体在你看来是客观的,在别人看来可能不是,坦然接受你自己所处的位置,与观点相左的人和平相处。

我喜欢的脱口秀节目 The Daily Show,我觉得很客观,但是它的确被认为过分偏左,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信任,只是会提醒我,遇见特别讨厌这个节目的人,我要少费几句口舌去争论。

影子:

你平常在就「数字移民」内容创作中是如何去选题?是根据读者的信息(评论)反馈来创作还是本身会去拟题,抑或是两者参半,在创作的过程中是否会因为某些因素放弃该内容?

Bates:

会根据反馈和自己的兴趣来定题目。博客会尽量避免提到中国政府、关于具体时政的讨论、VPN 等内容。

影子:

你认为「数字移民」最大的魅力在于哪里?它能给大陆网民带来哪些利好?或者说是什么因素让(部分)网民愿意去了解「数字移民」

Bates:

自由获取信息是每个人的权利。数字移民只是在提供一些简单的教程,抛砖引玉让大家自己去探索更多东西。基于同样目的,我也在最近上线了数字移民导航页面,目前已经罗列了 200 多个网站。

数字移民博客近期也会上线 YouTube channel 推荐、英文世界流行的 newsletter 推荐等。

注:该栏目已经开放,目前名称「数字移民导航

就网站流量来源来看,大家是通过搜索「如何看 Netflix」, 「Apple ID 如何充值」,「如何注册谷歌账号」等访问博客的。对优质内容或者说优质信息获取是大部分访客来到数字移民博客的原因吧。

影子:

你在成立「数字移民」同名博客之后的这两年多里,认为「数字移民」在中文互联网群体最大的阻力是什么?你没有想过如何去「克服」这个问题?

Bates:

VPN更难获取这种技术门槛在不断增高。比如 iOS 用户,你需要先有非中国区账号才能下载 VPN 应用,但你需要先连接 VPN 才能注册非中国区账号,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更多的人没有任何机会接触到相关资讯,即使有需求,也无法解决技术难题。

我没想过克服相关问题。为了自身安全,我无法帮任何人解决技术问题。

影子:

就我目前所得到的资料,你是读英语专业出身的,后又选择去修读伦敦大学的计算机专业,这是否与你在普及「数字移民」期间的这段经历有关?还是本身兴趣爱好使然?

Bates:

只是本身对科技话题比较感兴趣。数字移民网站之前我就有写个人博客,后来个人博客关闭了。修计算机专业(线上学习)只是为自己以后移民考虑。

影子:

如果仅仅以一位创作者身份去看待中文互联网,你认为简中互联网的作者(创作者)存在哪些问题?

我注意到在 2020 年 8 月份的时候,你在名下博客发布一篇文章《敬告部分网友及网站,请不要剽窃本站内容》,借此向不规范转载文章或者剽窃原文的创作者表达你的个人观点,就我所知,针对以上行为,创作者更多的是选择忽略这些规则而不去追究。

Bates:

中文互联网抄袭情况泛滥,我在搜索一些关键词的时候,发现一些文章里的截图似曾相识,仔细辨别后发现是我自己电脑的截图,截图来自我很久之前写的文章(投稿其他平台)。复制、粘贴、重组,只要几分钟就能变成一篇新文章,这种行为好像在国内叫洗稿。

我觉得这不是中文互联网的问题,是整个中文社会都忽略著作权的问题。我在一门 javascript 课上作业被判抄袭,因为代码和其他同学重复率高。写了大概十几页的内容,每句重复代码都解释一遍,最后申诉成功。

申诉成功的原因不是学校认为我没有抄袭,而是他们承认在作业在学生互评环节可能会导致学生互相引用代码,但没有特别提醒学生。

我想中国学校应该很少有如此严厉的政策。从小到大没有接触或者没收到相关训练,一个人很难会觉得我复制拼接别人文章是件十分不道德的事情。

影子:

「数字移民」博客最开始以谷歌广告为收入模式,但在后期,你取消谷歌广告并暂时拒绝任何形式的资助,除了对外宣称博客本身流量下降之外,是否也考虑到其它一些问题?

Bates:

之前接入谷歌广告也只是想试着玩玩,后来取消是想为推广自己的留学相关项目留出广告位。谷歌广告的收入跟自己付出的时间精力并不成正比,只是觉得「谷歌爸爸给我打钱了」是个很酷的事情。

我觉得一个项目只有在商业上可持续发展才能长期发展,我觉得我懒得更新博客一部分原因是没有金钱的激励,所以网站在 2022 年 1 月 1 日起已经重新接入谷歌广告了。

影子:

博客写作会占据私人时间,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作为一位非职业写作的博主,在写作与正职(工作)两者之间,你是怎么权衡写作所需的时间呢?

「数字移民」博客新专栏 Take Away,根据你的介绍,该系列的篇幅较短,写作时间可控在 2 小时内,可以保证博客以较高频率更新,这是否意味着你本身在写作上有较为严格的时间控制?

Bates:

我几乎没有权衡,想写的时候就写。Take Away 是我想保持一个更快的更新频率,有时候没必要写一篇长而全的攻略,就拉拉家常也挺好。

影子:

如果以自身专业(英文)为优势,你是否考虑后续在「数字移民」博客上增加编译(翻译)外文系列(文章)?

Bates:

没,翻译太累了。如果有想推荐的,我会分享原文连接,大家自己谷歌翻译看就行了。

影子:

你在 「数字移民」博客的未来发展上有没有考虑发展去中心化

目前互联网部分博客已经开始实现去中心化写作或将内容上传至 IFPS(即星际文件系统),其一,可以防止文章被内容审查导致被屏蔽,其二,可以为文章增加指纹,保障原创者的权利。

Bates:

博客文章,以及最新的数字移民导航站的源代码实际上已经放在 GitHub 上了,因不可控因素网站关闭的话,存档还在。没有考虑过其他去中心化的方式。

影子:

我留意到在「数字移民」博客侧栏的广告位,标注着「免费留学咨询」,这个(留学业务)是你在互联网的新媒体项目还是你未来的创业项目?

如果是新的媒体项目,是否愿意在这里向读者们分享一些后续可能会发展的内容

Bates:

留学业务是目前在做的。2019 年底与合伙人一起开的小工作室做的。

影子:

你在额外时间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平常喜欢阅读书籍吗?有什么书籍是你想向读者推荐的?

Bates:

很久没读书了,只有大学时候比较闲,读了一些流行小说。